top of page

人物訪談

徐樹人

紀君霖

方恩真

從「為什麼是我」到懷抱希望

—病友對癌症改觀

    有別於前述三個部分的數據新聞,最後一個部分是用人物採訪的方式來詮釋「癌症舊有觀念」,第一個個案談到的是癌友常有的怨懟「為什麼是我?」

 

    癌友5年前被診斷罹患肺癌,他自述,發現時腫瘤已不小,但家庭處在尷尬的時間點:兩個小孩要上大學,他描述當時如同腦海中幸福美滿的家庭才正要開始之際,卻被現實的罹癌重重潑了一桶冷水,而依照過往觀念,這桶冷水則是糾纏家庭的兩顆魔鬼般的腫瘤,第一個想法就是「為什麼是我?」

 

    然而,經過5年的抗癌過程,徐樹人說,從找尋醫生開始的旅程正如他的內心轉變歷程,一開始他無法接受罹癌的事實,的確有過怨天尤人的過程,但他很快在家庭會議決定積極治療後,努力甩開負面情緒。

 

    徐樹人自述,很多事回想都不像現在如此順利,或者說是一般癌友遇到求診都有類似的難題,包含找醫生、找醫院時的配合問題與交通因素。他表示,最初沒想很多、就是往大型醫院跑,但因為醫師時間有限,無法一一解答病人問題。

    最終他透過人脈找到一名年輕醫師,卻並非什麼名聲赫赫的名醫,不過,彼此會面幾次後,他就因醫師的積極與誠懇而下定決心:跟定這位年輕醫師,事後徐樹人回憶,這位年輕醫師很能將心比心、又很有耐心面對每個焦慮的癌友,畢竟每個癌友都是首次遇上這個「人生最大難關」,難免會有緊張、焦慮,不可能如理想中的冷靜上網搜尋資料,肯定會有「十萬個為什麼」想尋求專業諮詢,徐樹人觀察說,這位年輕醫師不僅對他耐心十足,對其他癌友也如出一徹,他非常感激能遇上這樣的醫師,並總結這正是「善緣」。

 

    對於就診交通時間,徐樹人對便利的捷運系統表示受用,平均單趟花費時間頂多1小時,但這畢竟是在雙北,若在雙北都須大概1小時,那其他地區的癌友更得考量醫院交通因素。

    徐樹人後續補充說,癌症治療是場長程戰,當時他經歷各項傳統療程(包含化、放療)後,面對大筆醫療費的治療過程也曾感到迷茫,只能秉持著「錢投都投了,就咬牙到底」的想法,但他堅信人若自助,就必獲得人助與天助,在他決定自助(積極治療)後,遇上人助(遇上年輕醫師的善緣),最後又因緣際會遇上天助。

 

    徐樹人表示,當時製藥公司為了開發免疫療法的新藥,需要受試者,而該位年輕醫師手上正好有名額,同時這個受試者的要求是得做過各項療法,徐樹人最終幸運獲得名額得到新藥測試,他表示,其實成效率不高,但他幸運成為那個少部分有效的受試者,直到現在都還能繼續與癌症搏鬥,而不須承擔過重且無止盡的大筆醫療費,仍能維持日常生活,偶而與朋友相聚、偶而看看花花草草、享受過去從未仔細停下腳步的生活一隅,這正是徐樹人認為的「內心轉變」,遇上這次的難關讓他更懂得享受生活點滴。

 

    而談及這段抗癌歷程中對癌症舊有觀念的改變,徐樹人想都不想就回答:「從沒有希望到有希望」,他認為,一開始得知罹癌的確感到天都塌陷的絕望感,但經過積極治療,他總結道:

 

    「癌症並非絕症,癌症是慢性病」

 

    同時,徐樹人希望分享自己的抗癌過程給更多癌友,讓他們能更加積極面對這項長期的慢性病。

​上篇

​下篇

bottom of page